耿爽联合国发声:若中国军援俄罗斯,战局早非今日! 西方最怕的恰是我们“没出手”
“如果中国真的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战场的局势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2025年初,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会场的一句反问,让西方对中国的军事潜力有了全新认识。 这句话既是中国对无端指责的回应,也揭示了俄乌冲突中一个被忽视的真相:西方最恐惧的并非中国介入,而是中国始终保持中立的战略定力。
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轰鸣声背后,隐藏着中国制造的身影。 2025年8月,俄军一夜之间发射355架攻击无人机袭击基辅,创下开战以来单日最高纪录。 这些低成本无人机大多基于中国民用技术改装,已成为决定局部战斗胜负的关键力量。 中国大疆公司基本垄断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其产品凭借科技含量高、造价成本低的双重优势,成为战场上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这种心照不宣的平衡,正是当前战线胶着的微观体现。
倘若中国放开军用无人机出口限制,战场平衡将瞬间崩塌。 俄军将获得源源不断的“翼龙”、“彩虹”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其续航时间可达40小时,携带导弹能精确摧毁百公里外目标。 更致命的是集群作战技术——上百架自杀式无人机如蜂群般覆盖天空,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系统即使全力拦截,也终将被饱和攻击淹没。
西方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声音背后,是对中国工业实力的深度焦虑。 2025年美国智库报告显示,中国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可同时建造50艘航母。 俄乌战场上的中国元素令西方震惊:俄军佩戴中国防弹头盔,使用中国热成像仪;乌军无人机依赖中国芯片;甚至双方战地医院都堆满中国医疗物资。 这场冲突无意间成为测试中国战争潜力的实兵演练。
中国保持中立并非因为畏惧西方制裁,而是基于冷静的国家利益计算。 2022年,中俄贸易总额1902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似庞大,却远低于中国-东盟贸易总额9792.82亿美元、中欧贸易总额8470.41亿美元和中美贸易总额6906亿美元。 俄罗斯在中国外贸体系中只是一个中等市场,规模略低于越南,与中国和巴西的贸易总额差不多。 为了这样一个中等贸易伙伴,去冒险破坏与欧美8400多亿美元、美国6900多亿美元的贸易关系,显然不符合经济理性。
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技术保护。 中国军工技术已实现代际飞跃,2025年5月的印巴大规模空战证明,中国军事力量在面对西方同代武器时完全不落下风。 如果向俄罗斯提供先进装备,一旦被缴获或逆向研究,将导致核心技术泄露。 美国援助乌克兰时也只提供濒临退役的库存装备,正是出于同样担忧。
中国的中立立场还源于对国际道义的坚守。 作为一个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理念的国家,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以任何形式改变其他国家边界的行为。 俄罗斯在21世纪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通过“地区公投”手段将克里米亚等地纳入管理,这不仅违反了《联合国宪章》,也让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丧失道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而损害自身国际形象。
中国与乌克兰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利益。在国防建设方面,乌克兰曾对中国帮助巨大,中国第一艘航母的原型、航母图纸及30多项核心技术都来自乌克兰。 乌克兰还是中国在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在粮食、航空等领域的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这种复杂的关系网要求中国必须谨慎行事。
当前国际格局下,中国保持中立具有多重战略收益。 一方面,俄罗斯凭借自身和朝鲜的武器支持,已能在战场上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中国得以集中精力应对台湾问题等核心利益。 美国主要军工产能被牵制在乌克兰战场,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战略窗口。
西方政治家们心知肚明:当下俄乌战场上胶着的战况,恰恰成为中国保持中立的证明。 中国工厂的机床依然轰鸣,既不为战争添火,也不向霸权低头,只是冷静铸造着一个多极化世界应有的平衡。 这种战略定力,比任何军事介入都更让西方感到不安。
新手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