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企业把几百亿砸进去,最后换来的是几个洗手液、一堆屁墩,你服不服?
我是不服的。
尤其是当这些事摆在李斌和蔚来头上时,刺眼得像车灯直晃人眼。蔚来亏了,亏得不遮不掩,李斌自己都说:蔚来这些年亏的钱都在明处。可问题来了,真在明处吗?每次财报开完,热搜上就有人开算术课,怎么算都感觉不太对劲。
比如那个被反复提起的1000亿,去哪了?
我查了一下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蔚来一共建了3300座换电站。你就算一个换电站成本1000万,那也才330亿。就算打包算到设备、人力、地租、运维,都撑死了。
沈斐自己说,一个站成本不到300万。那按这个算法,整个换电网络也就是99亿,连一成都不到。那剩下的900多亿呢?去哪了?别跟我说什么造车烧钱,这个说法蔚来已经用了快十年。
几百块一瓶的定制洗手液,还有动辄上万的高端屁墩座椅,这都不是段子,是李斌在采访里亲口承认的。他是敢讲,讲得也轻松。但这轻松背后,是梦想俩字掩不住的庞杂账单。
蔚来2014年成立,2018年就上市了。彼时中概股还风光,投资人愿意赌市值一度冲到千亿。但蔚来不是造PPT,它是真造车了,甚至比特斯拉更早押注换电这个技术路径。
问题也在这儿。
• 换电成本高,规模效应慢
• 品牌高端定位带来巨大成本
• 手机、芯片、卫星等多线扩张摊薄主业资源
2023年,蔚来的亏损达到了207亿元,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糟的一年。2024年第一季度,还在亏,净亏损达到51.6亿元。
手机业务是个典型例子。
2023年蔚来发布了第一款手机,据说是为了打通车机生态,但从销量来看,效果并不突出。投入多少?李斌没明说,但以智能手机研发周期来看,没有几十亿下不来。
再比如芯片项目,曾经搞了独立的蔚来芯片团队,后来因为成本压力被整体裁撤。也就是说,试过,但没扛住。
这些都不是小项目。每一个都是烧钱大户,且大多没有正向现金流。
而蔚来员工总数一度超过3万人。2023年底,裁员比例定在10%。但即便裁了,公司仍需承担大量人力成本。这么一看,工资也真不是小数目。
2024年3月,蔚来又从阿布扎比的CYVN控股拿到了22亿美元融资。而更早的时候,合肥市曾两次出手救场,总共出资超百亿。蔚来这些年靠投资活着,已是公开秘密。
但这不是蔚一家,理想和小鹏一样在烧钱。只不过蔚来烧得格外有理想。
比如那个被李斌称为高端的头等舱座椅,不少用户看完价格直接炸锅。一套一万出头,用的是航空材料,说是为了乘坐舒适。但问题是,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也不愿为这个埋单。
对比一下,2024年理想的毛利率高达22%,而蔚来只有5%。换句话说,同样卖车,蔚来挣得最少,花得最多。
这不是效率问题,是路径选择问题。
你可以说李斌在造一个更完整的蔚来生态。但生态不是梦,生态要的是续命能力。
2024年中旬,蔚来终于宣布将换电业务独立出来,引入吉利和长安当合伙人。说是为了扩大换电联盟,其实也像是在做减法。
你不做减法,1000亿也不够你花。
有人说,蔚来就像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赌徒,筹码来自资本,赌的是用户的耐心和的底线。可问题是,现在的巨人们也开始小心了。小鹏在降本,理想在提效,连比亚迪都开始用油电同价压市场。
你还在讲生态、讲体验、讲换电情怀。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评论,说李斌不是不清楚问题在哪,他是太清楚了,只不过舍不得放下那些梦想工程。
但市场不看你讲了什么,而是你到底能交出什么。
2025年刚过一半,李斌又站出来发声,说公司不会倒。语气还是轻松,像是多年老友间的一次饭后闲聊。
可我是真的好奇了。
当洗手液、屁墩、手机、换电站统统摆出来以后,还有多少人,能像2018年那样,一股脑把希望压在你这台车上?
新手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