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滢
原标题:植物弹钢琴!设计师的终极浪漫,是赋予自然表达的能力
植物并非无声,它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演奏”。装置通过实时采集植物体内的电信号,将其转化为钢琴旋律,让植物成为能“即兴作曲”的演奏者。不同植物因生理差异展现出各自的音乐风格,而观众的触碰也会触发旋律的变化。植物不再是装饰性的背景,而是共创音乐的主角。
你有没有想过,植物也会“说话”?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的毕业展上,一台由植物弹奏的钢琴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这件名为《植物钢琴师》的装置作品,通过采集植物体内的微弱电信号,将其转化为钢琴旋律,让植物成为演奏的主角。观众的每一次靠近、触碰,都会被植物“听见”,反馈为音符与节奏的变化。这是一次融合艺术、科技与自然感知的创作实验。
创作者洪鑫磊,是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的本科生,相较于采用宏大的叙述谈论生态与自然,他选择通过一个技术精巧、创造力十足的音乐装置,提出了一个柔软却深刻的问题:在这个技术席卷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拥有倾听自然的能力。
展开剩余89%在这个生成式艺术项目背后,是洪鑫磊对自然感知、数据伦理和设计语言的长期关注——以及一次认真而浪漫的技术实现。
01
把舞台交给植物
洪鑫磊对植物的兴趣,是在日常的生活里慢慢生长起来的。
他一直对自然有种近乎本能的亲近感,从小到大,洪鑫磊画的最多的是花草植物,“它可以说是我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喜欢盯着叶脉的纹路发呆,也会在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里安静下来,那是一种互相陪伴、尤其治愈的状态。
《植物钢琴师》的灵感正是在他长期的自然感知经验中悄然成型的。在毕业设计调研阶段,洪鑫磊偶然读到关于植物电信号的文献,发现植物的身体里一直存在微弱的电信号,诸如触碰、光照、温度变化等外界刺激,都会引起电位波动,只是这些变化太细微,常常超出人类感官的捕捉范围,但通过电极、放大器和微控制器,这些波动能被转化为可用的数字信号,进而完成感官上的放大与转译,从而被人们“听见”。
洪鑫磊最初的设想是“让植物说话”,但他很快意识到,语言或许并非最适合植物的表达媒介。音乐,尤其是不依赖文字解释的音乐,可能是一种更温和、更直接的表达方式,能直抵欣赏者的情绪与感知,而他本就热爱音乐,于是一个念头逐渐清晰:给植物一个舞台,让它演奏自己的旋律。
他认为,现实中一些关于自然与科技的结合,仍然以效率、功能和控制为导向,他希望在《植物钢琴师》中打破这一点——在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中,将表达的权力真正让渡给另一种生命。
02
技术的实现
真正动手做的时候,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电信号的采集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微弱且非线性的波动被稳定、准确地转化为可听的音符,还需经历反复的技术测试与硬件调试。
自2024年底起,洪鑫磊开始进行第一轮系统性实验。他采购了导电贴片、电路板、电磁铁和各类传感器,通过焊接与调试,搭建出一个完整的信号输入系统。在这套系统中,植物产生的生物电信号被Arduino转换为MIDI信号,传入VCV Rack等音频合成软件,连接至由88个电磁铁组成的“机械手指”,以敲击钢琴琴键的方式进行演奏,完成从自然信号到可听声音的转化。
其中最费时的,是如何从杂乱的电信号中提取具有表达力的变量,并映射至音高、节奏与音色等音乐参数,此外,植物信号的波动天然不稳定、难以预测,洪鑫磊花了大量时间处理信号干扰、调整滤波算法、匹配音高映射区间;在一次次不成功的调音中,他逐渐学会与植物“慢慢来”。
除了系统搭建外,植物本身也是一个关键变量。
不同植物、植物的不同部位的电信号特性不相同,有些反应灵敏,变化活跃;有些则平稳缓慢,甚至“沉默寡言”。“就像不同的作曲家有不同的风格与节奏”,为了找到适合演奏的“植物主角”,他前后测试了近数十种植物,最终筛选出几种在电信号表现上具有表达潜力的植物。
例如:龟背竹电信号频繁而强烈,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表现为富有节奏感与变化性的“爵士风格”;琴叶榕电信号波动平稳,节律规整,映射为均衡和谐的“古典风格”;多肉植物电波稀疏、节奏缓慢,可转化为空灵内敛的“氛围音乐风格”
整个交互系统也经历了多轮调整,装置基于触觉感知设计了三类互动方式,对应不同声音反馈与情感体验:
(1)点触:轻触叶片触发为短促清脆的装饰性音符,唤起人与植物的对话起点;
(2)抚摸:表现为柔和滑音或旋律变奏,营造出如同安抚演奏者般的情感连接,增强人与植物的共情体验;
(3)掠过:作为即兴触发机制,观众手部在植物周围快速滑过,激活不稳定且跳跃的电信号,生成不确定的旋律片段。
项目中,AI和在线协作社区为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洪鑫磊在调试过程中曾通过与人工智能软件的对话完成代码编写与校对、生成过滤脚本、判断信号区间。此外,他也多次在开源编程社区、B站评论区和论坛向网友提问,甚至通过微博私信请教做过相关项目的人。“总有人愿意回答你一点,哪怕只是一句提醒,也能帮我绕过一个坑。”
03
浪漫的落点
这件作品并未使用真实钢琴发声,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量,另一方面,创作者希望借用“钢琴”这一文化符号,引发观众的感知共鸣。声音通过合成软件 VCV Rack 生成,不拘泥于传统钢琴音色,而是结合合成器设计出带有未来感、神秘感与空灵质地的“植物钢琴乐”,让观众在熟悉中感受到一丝陌生。
艺术装置的外观由透明与磨砂亚克力拼接而成,模拟出钢琴框架。由88 个电磁铁组成的“机械手指”悬浮于琴键上方,由亚克力托板承载;植物则位于结构后方,叶片贴附电极,通过导线与电路相连。导线穿梭其间,如植物的“神经与血管”,将电信号传至电磁铁,实现从自然波动到机械演奏的全过程。
展览现场采用了一种轻量化的交互方式:观众无需操作界面,只需靠近、观察或轻触植物叶片,便能促发声音的变化。相比直接操控装置的交互模式,这种“非侵入式”的设计既减少了对植物的干扰,也降低了展陈维护的复杂度。在这个系统里,观看者并不能直接控制它,只能靠近、等待、猜测,而这一过程反而促使观看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距离与关系。
布展时,洪鑫磊刻意弱化了文字说明与视觉引导。解释被安置在展墙边缘,装置本体保持尽可能自然的状态:柔和灯光、缓慢节奏、空灵氛围,“我希望观众进入这件作品的方式是感官性的,而不是信息主导的。”作品本身只是框架,真正的内容,是在这一三方关系中持续发生与流动的过程。
洪鑫磊其他作品展示:《山海经》交互设计网页
洪鑫磊其他作品展示:弦音化境:中国古琴的数字化交互影像
《植物钢琴师》展出后获得不少关注,也引发更多设想。未来,装置可以引入视觉嗅觉模块,拓宽观众对植物生理状态的感知形式;它也可成为公共空间中的互动装置,应用于疗愈、文旅或教育等场景,激发人们对自然与感知的再连接。
本科毕业后,洪鑫磊将继续在信息艺术设计系深造,探索自然、数据与情感之间更丰富的交互形态。在他看来,信息艺术设计关注的是一种跨媒介的建构能力:既要理解艺术与装置,也要掌握编程语言,还要思考声音、空间、叙事与情绪如何彼此作用。
这一领域的学习使他重新获得以技术语言感知自然的能力,也促使他思考:如何让信息保持开放与流动。设计不必总是通向效率,有时,保留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值得守护的价值。
在这个信息过载、感官愈显迟钝的时代,这位浪漫的设计师用一台“植物钢琴”,提醒我们去聆听那些本被忽略的、来自自然的微声。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天津市新手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